九九成语大全

形容秋天和红的成语有哪些_四字词语

成语 成语查询 2023-10-24

冰壶秋月 : 冰壶:盛水的玉壶,比喻洁白。比喻洁白明净。多指人的品格。

春兰秋菊 : 春天的兰花,秋天的菊花。比喻各有值得称道的地方。

春华秋实 : 华:花。春天开花,秋天结果。比喻人的文采和德行。现也比喻学习有成果。

春生秋杀 : 春天万物萌生,秋天万物凋零。

春花秋月 : 春天的花朵,秋天的月亮。泛指春秋美景。

桂子飘香 : 指中秋前后桂花开放,散发馨香。

过耳秋风 : 吹过耳边的秋风。比喻无实际作用的身外之物。

红衰翠减 : 红:指花;翠:指绿叶。红花衰败,绿叶减少。形容春尽花残或初秋百花凋谢的景象。

华星秋月 : 像星星那样闪闪发光,如秋月那样清澈明朗。形容文章写得非常出色。

金风送爽 : 金风:指秋天的风。古时以阴阳五行解释季节,秋为金。秋风带来了凉意。

琨玉秋霜 : 比喻坚贞劲烈的品质。

临去秋波 : 秋波:秋天的水波,比喻眼睛明澈。临走时的回眸一盼。形容别情依依。

林寒涧肃 : 指秋冬间林木凋零、涧水枯落的景象。

平分秋色 : 比喻双方各得一半,不分上下。

蒲柳之质 : 蒲柳:水杨,秋天凋谢早。多用来比喻身体衰弱或未老先衰。

千秋万代 : 一千年,一万代。指世世代代,时间久长。

秋收冬藏 : 秋季为农作物收获季节,冬季则贮藏果实以待一年之需要。比喻一年的农事。

秋收东藏 : 秋天收获,冬天存储。泛指常规的农事活动。

秋毫不犯 : 秋毫:鸟兽秋天新换的绒毛,比喻极细微的东西;犯:侵犯。指军纪严明,丝毫不侵犯人民的利益。

秋月春风 : 指良辰美景。也指美好的岁月。

秋水盈盈 : 形容眼神饱含感情。同“秋波盈盈”。

秋月寒江 : 比喻有德之人心底清纯明净。

秋风过耳 : 象秋风从耳边吹过一样。比喻与己无关,毫不再意。

秋高气爽 : 形容秋季晴空万里,天气清爽。

秋高马肥 : 秋高气爽,马匹肥壮。古常以指西北外族活动的季节。

秋高气肃 : 形容秋日晴空高朗,气候凉爽宜人。

社燕秋鸿 : 燕子和大雁都是候鸟,但在同一季节里飞的方向不同。比喻刚见面又离别。

天朗气清 : 朗:明朗。形容天空晴朗,空气清新。

天高气爽 : 形容秋天天空高远明朗、气候凉爽宜人。

未老先衰 : 年纪还不大就衰老了。多指由于精神或体力负担过重而导致过早衰老。

五谷丰登 : 登:成熟。指年成好,粮食丰收。

梧桐一叶落 : 梧桐落叶最早,故以之表示秋天来临。后亦以比喻事物衰落的征兆。

西风残照 : 秋天的风,落日的光。比喻衰败没落的景象。多用来衬托国家的残破和心境的凄凉。”

西风落叶 : 形容秋天的景象。多比喻人或事物已趋衰落。

雁过留声 : 比喻留名声于身后。

一叶知秋 : 从一片树叶的凋落,知道秋天的到来。比喻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,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。

一叶落知天下秋 : 从一片树叶的凋落,知道秋天的到来。比喻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,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。

盈盈秋水 : 秋水:比喻美女的眼睛象秋天明净的水波一样。形容女子眼神饱含感情。

天高云淡 : 天气晴朗,天空云少而高、轻薄而淡。指秋天的天空。

金风飒飒 : 金风:指秋天的风。古时以阴阳五行解释季节,秋为金。飒飒:风声。

离乡调远 : 远离家乡。《红楼梦》第一百回:“若是离乡调远,听见了这个信,只怕我想妈妈也就想杀了!”

祥河辍水 : 佛经中谓佛以身断急川,普济众生。《文选·王屮<头陁寺碑文>》:“帝献方石,天开渌池,祥河輟水,寳树低枝。” 李善 注引《瑞应经》:“时 尼连河 水流甚疾,佛以自然神通,断水涌起,高出人头,令底扬尘,佛在其中。”

离离拉拉 : 方言。犹稀稀拉拉。 周立波 《暴风骤雨》第一部十二:“男子和女人,三个一伙,五个一群,离离拉拉地来啦,站成一圈。” 李古北 《农村奇事》:“人们牵着牲口离离拉拉从南场里出发了。”

破二作三 : 分二为三。指分析事理。《五灯会元·黄龙心禅师法嗣·黄龙悟新禅师》:“有时破二作三,有时会三归一,有时三一混同,有时不落数量。”

离离亮亮 : 方言。犹言清爽舒服。《白雪遗音·银纽丝·婆媳顶嘴》:“离离亮亮的过两年,爱吃我就吃,爱喝我就喝。”

秘阁续帖 : 帖名。凡十卷。 宋 元祐 七年诏以《淳化》、《秘阁》二帖未有之墨迹入石,为《秘阁续帖》。参阅 清 钱泳 《履园丛话·碑帖·宋刻》。

离离光光 : 方言。目光呆滞。 老舍 《蛤藻集·且说屋里》:“他的带烟气的脸上露出青筋,离离光光的眼睛放出一些浮光。” 老舍 《四世同堂》六三:“她的大眼睛已不那么水灵了,而是离离光光的,像走迷了路那样。”

秤不离铊 : 秤和砣原为一整套衡具,喻事物之相联系者不可使其分离。 孙锦标 《通俗常言疏证·什物》:“《合纵记》剧:自古道:‘公不离婆,秤不离鉈。’《梦笔生花絃索乐府》:‘水不离波,秤不离鉈。’”

秦田水月 : 明 徐渭 对自己姓名的隐括。 清 褚人穫 《坚瓠补集·隐括》:“ 山阴 徐文长 名 渭 ,尝隐括 徐渭 二字为 秦田水月 。”按,“田水月”为“渭”字之分解;“秦”隐“徐”字,“秦”、“徐”均可析为“三人禾”。 徐渭 有《田水月评西厢

秤薪量水 : 谓勤俭持家。《儿女英雄传》第三三回:“ 安老爷 虽是研经铸史的通品,却是个秤薪量水的外行。”《中国近代文论选·读新小说法》:“《茶花女遗事》出,可令普天下善男子、善女人读;而独不许浪子读,妒妇读,囚首垢面之贩夫读,秤薪量水之富家翁读,胸罗四

离经断句 : 分析经籍义理,读断文句。 南朝 梁 王筠 《昭明太子哀册文》:“爰初敬业,离经断句,奠爵崇师,卑躬待傅。”参见“ 离经辨志 ”。

离离蔚蔚 : 草木茂盛郁勃貌。 北魏 郦道元 《水经注·江水二》:“林木萧森,离离蔚蔚,乃在霞气之表。” 清 冯桂芬 《潘顺之吉士岱顶看云图序》:“躡履而上,羣峰四环,离离蔚蔚,乃在霞气之表,隐隐轔轔,时露翠微之径。”

秦诿楚諈 : 形容办事不负责,相互扯皮。诿,推委;諈,推辞。 清 昭槤 《啸亭续录·王西庄之贪》:“及仕宦后, 秦 諉 楚 諈,多所乾没。”

秦昭盟夷 : 指 秦昭襄王 与 夷 人刻石为盟事。 南朝 梁 刘勰 《文心雕龙·祝盟》:“及 秦昭 盟 夷 ,设 黄龙 之诅。” 范文澜 注引《华阳国志·巴志》:“ 秦昭襄王 与 夷 人刻石盟曰: 秦 犯 夷 ,输黄龙一双; 夷 犯 秦 ,输清酒一钟

离宫别馆 : 正宫之外供帝王出巡时居住的宫室。 汉 司马相如 《上林赋》:“於是乎离宫别馆,弥山跨谷。”一本作“ 离宫别舘 ”。 唐 温大雅 《大唐创业起居注》卷二:“离宫别馆之所在,车辙马跡之所向,咸堑山而陻谷。” 宋 岳珂 《桯史·馆娃浯溪》:“ 子

积日絫久 : 久经时日。絫,同“ 累 ”。《汉书·董仲舒传》:“且古所谓功者,以任官称职为差,非谓积日絫久也。故小材虽絫日,不离於小官;贤材虽未久,不害为辅佐。”

积伶积俐 : 形容十分灵活。 郑振铎 《海燕》:“乌黑的一身羽毛,光滑漂亮,积伶积俐,加上一双剪刀似的尾巴,一对劲俊轻快的翅膀,凑成了那样可爱的活泼的一只小燕子。”

秦筝赵瑟 : 秦国 的筝和 赵国 的瑟。泛指名贵的乐器。 南朝 宋 鲍照 《代白紵舞歌词》之二:“雕屏匼匝组帷舒, 秦 筝 赵 瑟挟笙竽。”

称觞举寿 : 同“ 称觴上寿 ”。 汉 崔寔 《四民月令》:“子妇孙曾,各上椒酒於其家长,称觴举寿,欣欣如也。”

积极修辞 : 修辞两大手法之一。积极地随情应景地运用各种表现手法,极尽语言文字的一切可能性,使所说所写呈现出形象性、具体性和体验性。如 唐 杜甫 《兵车行》:“车轔轔,马萧萧,行人弓箭各在腰。”不说车行、马嘶,而说“车轔轔,马萧萧”,就是运用了积极修辞

秦宫块砾 : 犹言 秦 宫金珠。 宋 刘克庄 《满江红·丹桂》词:“月露晶英,融结做 秦 宫块砾。” 钱仲联 笺注:“ 杜牧 《阿房宫赋》:‘鼎鐺玉石,金块珠砾,弃掷邐迤。’”

秦书八体 : 指 秦 代通行的八种书体。 汉 许慎 《<说文解字>叙》:“自尔 秦 书有八体:一曰大篆;二曰小篆;三曰刻符;四曰虫书;五曰摹印;六曰署书;七曰殳书;八曰隶书。” 周作人 《<蜕龛印存>序》:“夫 秦 书八体,五曰摹印,施于印璽, 汉 氏

积微致着 : 《荀子·大略》:“夫尽小者大,积微者箸,德至者色泽洽,行尽而声问远。”后以“积微致著”谓事细微时人所不察,积多积久便成显著。 晋 葛洪 《抱朴子·疾谬》:“积微致著,累浅成深,鸿羽所以沉龙舟,羣轻所以折劲轴,寸飆所以燔百寻之室,蠧蝎所以仆

秘书外监 : 唐 诗人 贺知章 的自称。《旧唐书·文苑传中·贺知章》:“ 知章 晚年尤加纵诞,无復规检,自号‘四明狂客’,又称‘祕书外监’,遨游里巷。”

秦墓竹简 : 全称《睡虎地秦墓竹简》。1975年12月在湖北云梦县城关睡虎地秦墓中出土。内容主要有语书、编年纪、为吏之道、秦律。

笑不可支 : 形容狂笑不止。 清 沉起凤 《谐铎·垂帘论曲》:“生又按拍而歌,屏后益笑不可支。”

窅窅翳翳 : 幽暗貌;深远貌。《南齐书·张融传》:“苕苕蔕蔕,窅窅翳翳。”亦省作“ 窅翳 ”。 王闿运 《龙中允妻熊氏墓表》:“仁寿窅翳,家国嗟吁,孰知其然,贤固有殊。”

笑模悠悠 : 犹言笑悠悠。 梁斌 《播火记》二八:“ 朱老忠 笑模悠悠地跑上坟顶一看,人们站满了队伍。”《人民文学》1977年第11期:“当下, 老姜 笑模悠悠地叫着 苗新 说:‘风大,山不会摇;火猛,金不怕烘。’”

笑筵歌席 : 歌舞欢笑的宴席。 宋 柳永 《看花回》词之二:“笑筵歌席连昏昼,任旗亭、斗酒十千。”

笑之以鼻 : 以鼻吭气冷笑,表示看不起。 清 和邦额 《夜谭随录·苏仲芬》:“女不答,但嗤嗤笑之以鼻。”